你在这里

米大孔院举办“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之文学公开课

11月13日上午10时30分, 由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活动迎回了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先生,在孔院所在的SESTO校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文学公开课。米大孔院意方院长兰珊德教授(Alessandra Lavagnino)、中方院长金志刚教授、孔院理事贝娣娜(Bettina Mottura)教授、米大孔院下设比可卡大学孔子课堂负责人,余华《第七天》意文译者傅雪莲教授(Silvia Pozzi)等众多嘉宾参加了此次文学公开课。 600余人的报告厅里慕名而来的读者粉丝和学生们人头攒动,室内座无虚席。

公开课开始后,金志刚院长代表米大孔院对余华的“归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本次讲座的主题和主讲人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他希望通过此次余华连续三场关于中国文学、文化、文明的公开课,能够在中意之间搭建一座更加坚固的文学桥梁,让更多的学生和读者对中国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本项目自10月18日顺利启航以来,余华先后到访意大利米兰、都灵、恩纳、帕勒莫、那不勒斯、罗马、马切拉塔、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博罗尼亚和威尼斯等10余座城市。从北到南,又再次回到此次文学之旅的始发站,也是最后一站——米兰。

之后,余华在回答金院长提出的“请介绍自己文学创作的几个阶段及写作经历”这一问题时,提到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几位老师。第一位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因为这位日本作家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描写吸引着余华,因此在1982年至1986年间,他成为了20岁出头的余华在写作道路上的引路人。但长期学习川端康成让余华感到了写作上的束缚,也就在这时余华的第二位老师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出现了。1986年时,卡夫卡的小说集出版后,余华开始阅读卡夫卡的作品。这段时间的阅读让余华体会到写作的自由,此后他的写作挣脱了束缚。余华遇到另两位老师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语: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时,他正遇到写作生涯中的难题,即如何处理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两位作家的作品后。余华领悟到了心理描写的真谛,即“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换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用刻意去进行心理描写,而是描画某个事件后主人公的行为动作。至此以后,余华的写作得到了突破,无论写什么都能得心应手。

最后,在此次精彩纷呈、趣意盎然的文学公开课结束前,向余华的提问环节把整个公开课引向了高潮。虽然时间有限,但读者们的热情不减,在课程结束后纷纷请求签名和合影留念。

米大孔院曾面对不同文学受众邀请过莫言、阎连科、朱文、刘震云、麦加、冯唐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而此次“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项目是米大孔院成为全球试点文化孔子学院后推出的一次大型文化活动。

据悉,11月16日余华将参加在米兰市政府MUDEC文化博物馆举行的图书节(BOOKCITY)活动,17日将走进米大孔院开办的“中意文学翻译课”高级班课堂,与40余位学员互动并颁发结业证书。

米大孔院策划并举办的此次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更是走出了校门,为普通市民创造了与余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拉近了意大利人与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距离,取得了显著的活动效果。米大孔院今后将继续发挥孔子学院的纽带作用,有计划地邀请不同类型的中国作家前来米兰举办各类文学活动,为中意文学交流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文:石刘晓霜 图: 董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