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米大孔院举办“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系列活动之Bookcity读书节

当地时间11月17晚,中国著名作家余华来到由米兰市政府举办的Bookcity读书节,与百余名米兰市民举行见面会。活动现场由于参加观众较多,为保证大部分的市民都能与余华面对面交流,不得不临时将一场活动分成两个部分,足以证明余华在米兰的人气和影响力。米大孔院意方院长兰珊德教授(Alessandra Lavagnino)、中方院长金志刚教授、米大孔院下设比可卡大学孔子课堂负责人、余华多部小说的意大利文译者傅雪莲教师(Silvia Pozzi)出席了此次读者见面会。见面会上,余华对读者好奇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幽默机智的回答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活动初始,兰珊德教授对余华此次意大利文学之旅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回顾。此次余华走进了意大利8座主要城市,每场讲座常常爆满,临时更换场地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此次系列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极具创新性和历史性。此外,孔子学院就明年再次做客米大孔院以与余华达成意向,持续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在意大利的发展。

在谈到翻译、出版社和自己作品的关系时,余华说道:“翻译,让文学走出单行道。翻译对于一本文学作品在国外是否畅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适合自己作品的出版社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自己很多部早期作品都在法国出版了,但是销售情况并不乐观,直到《兄弟》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他的作品也跟着畅销起来。现在自己在意大利的出版社很适合自己,相信自己的作品在意大利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当读者问到余华如何能把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写好的时候,“关于处理小说高潮部分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第四位老师——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第七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采用变奏的手法来描写侵略者的脚步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响,氛围极其恐怖,感觉侵略者即将来临。但就在世界毁灭之前,传来了一阵轻快的民歌。因此,在重大情节结束前,使用轻巧的内容往往可以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且很高级的处理手法。”余华这样回答。

第二场活动的时候,有读者问到,这是您在意大利的最后的一场活动,您觉得意大利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意大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食和美景。但是通过此次活动,我发现了意大利读书市场前景旷阔,中国文学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加深。”

最后,余华向读者解释了自己给散文集命名为《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的原因。这个书名来源于自己参加耶路撒冷文学节时的经历。他当时参观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整个纪念馆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影响。纪念馆特别增设国际义人馆,为了纪念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给予过帮助的国际友人。当采访一位波兰普通农民时,他的回答使我印象尤为深刻。”“请问你当时为什么要救助这位犹太人?”“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此次Bookingcity 读书节活动为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余华意大利文学之旅”走进意大利8座重要城市,共开展16场讲座,获得多位意大利大学校长的会见,活动受众多达5千余人,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此次活动米大孔院历时半年时间策划与协商,是米大孔院成为文化特色孔院后的首次大型活动,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的“特色化”和“协同化”发展方向。米大孔院将不断积累经验,优化大型文化活动策划方案,支持特色化旗帜,办好文化特色孔子学院。

文:史官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