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融中国传统文化于意大利大学校园

       2014年3月25日,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教授受邀为下设米兰比可卡大学孔子课堂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古代中国文学评判的产生与发展”的报告会,作为比可卡大学孔子课堂中国文化系列报告会中的首场演讲,吸引了近百名比可卡大学的中文系师生以及汉语爱好者前来参加。

       此次报告会在比可卡大学孔子课堂主任Emanuele Banfi 教授的讲话中拉开序幕。他向师生们介绍了举行本次系列座谈会的目的,希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意大利大学生以及汉语学习者,通过这次的系列报告会,能够对中国文化从另一角度有更深入的了解。随后,孔子课堂副主任Barbara Bisetto老师向前来参加报告会的师生介绍了兰珊德教授的经历以及她的专业研究方向,并对此次讲座的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在此次报告会中,兰珊德教授首先向师生们介绍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她认为,中国的古、今是不能分割的两部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体现出的人文主义,对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是十分必要的。随后,兰教授还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其中,大家较为熟悉的就是《论语》。兰教授指出,孔子的思想及其理论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也仍然是研究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基础。

       接着,兰教授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她切身感受到的中国电影当中的影像素材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绘画原则。

       兰教授还提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鉴赏。她首先讲述了一次观看中国小朋友朗读诗歌的经历,她认为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投入,把诗歌中传达的情感完美地体现在了平平仄仄的优美韵律中。对于中国的古诗词,除了应该研究其涵义,更应注重字里行间中体现出了文化内涵。兰珊德教授的讲座十分精彩,她向比可卡大学的师生介绍了许多专业性的知识。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也仔细地记着笔记。

       报告会的最后,Banfi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汉语的书写与听说是两个不尽相同的系统,对意大利人来说,写汉字更难,对汉语以及其他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应该是一生的事业。但是,他也鼓励学生们说,大家还很年轻,要珍惜当下的时光,应该更用心、更努力地学习汉语。他对兰珊德教授此次的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期待以后可以举办更多类似的讲座。

       另外,比可卡大学孔子课堂副主任Silvia Pozzi老师和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王师博老师也参加了此次座谈会。据悉,另外两次座谈会将分别于4月3号及5月8号在比可卡大学举行,为大家带来这两次座谈会的教授分别是威尼斯大学的Maurizio Scarpari教授和萨萨里大学的Elisa Sabattini教授。

                                       (图/文: 米兰国立大学孔院公派汉语教师王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