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米兰国立大学孔院举办“赛珍珠与中国”专题学术研讨会

     11月8日,由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同跨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 ,当代亚洲研究中心CARC 合作举办的“赛珍珠与中国”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米兰国立大学跨文化传媒与交流中心成功举办 。

     研讨会由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兰珊德(Alessandra Lavagnino)教授主持。米兰国立大学跨文化传媒与交流中心主任乔万尼(Giovaani Turchetta)教授致欢迎词。乔万尼(Giovaani Turchetta)教授首先赞扬了赛珍珠女士为东西方文化沟通合作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希望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此次“赛珍珠与中国”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邀请了五位专家,五位专家分别以不同的视角介绍了赛珍珠女士的作品及其创作历程,探讨了赛珍珠小说、戏剧和其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

     首先,米兰国立大学英美文化系卡洛(Carlo Pagetti)教授介绍了赛珍珠女士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大地》。他详细介绍了赛珍珠女士创作《大地》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并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来自贝尔加莫(Bergamo)大学英美文学系瓦莱利亚(Valeria Gennero)老师介绍了赛珍珠女士最长的一部小说,也是唯一描写历史人物的小说《帝王女人》。瓦莱利亚(Valeria Gennero)老师分析了赛珍珠笔下的慈禧太后的形象,并互文性的阐释了《我的几个世界》和《帝王女人》中对慈禧形象的建构。

     米兰国立大学英美文化系琴紫亚(Cinzia Scarpino)老师介绍了意大利Meduse e Pavoni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语版《大地》的出版情况。1932年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荣获普利策奖,1933年意大利Meduse e Pavoni出版社出版了意大利语版《大地》并广受好评。

     翻译家玛格丽特(Margherita Carbonaro)女士介绍了赛珍珠的另外两部作品:《流亡》和《搏斗的天使》。她分析了赛珍珠女士在出生4个月时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的生活经历对她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她提出,赛珍珠的可贵之处在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从不同民族的差异看到了他们共同的“人性”光辉,并为之奋斗终身。

     下午,来自米兰电影学院的Alessio Conca老师介绍了《大地》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最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由Sidney Franklin导演拍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

     此次“赛珍珠与中国”专题学术研讨会显示出在多元化时代、跨学科研究赛珍珠学术研究的成果迭出。尤其是对开展赛珍珠学术研究,对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前半生的杰出女性的生平,思想和非凡实践作出的可贵的探索,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之间人民的差距越来越小。这正是研究这位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的使者赛珍珠女士本人及其作品研究的价值意义所在。

 

人物介绍: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镇江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凭借其小说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1973年5月6日她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 Vermont) 。她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图/文:闫晓松)